一年前,Memory看著台上的Vitumbiko,侃侃而談自己的成長故事:「餓著肚子上學、用塑膠袋裝課本、沒錢買制服…這是我的童年。但正是這些挑戰,驅使我不斷向前,如今我是姆祖祖大學的學生!」她的分享帶給Memory勇氣,這名因為疫情被迫停學的中學女孩,開始相信,讀大學並非遙不可及的夢。
一年後的現在,Memory從台下的參與者,轉變為台上的分享者。「去年,Vitumbiko學姊的演講激勵了我,使我能堅持學業,通過大學考試。」Memory看見學弟妹眼裡閃耀著期待,就和過去的她一樣,「我想跟你們說:出身貧窮,不代表你無法實現目標。你所需要的,僅是專注並努力追尋夢想。」
這是畢嘉士馬拉威團隊舉辦的「教育工作坊」,學生們不只獲得參考書、增進自學的能力,更在學長姊的分享之中,看見生涯發展的多元選擇,並擁抱跨越困境的力量。
Memory(圖右)在教育工作坊鼓勵學弟妹勇敢逐夢
生涯規劃的重重關卡
「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」,這句話對你我或許只是網路流行語,卻是許多馬拉威孩子的現實生活。
馬拉威近七成人口每天生活費不到1.9美元(折合新台幣約54元),即便知道「教育」是脫貧的關鍵,多數家長仍囿於學費及學用品的龐大開銷,無法讓全部孩子上學。又受到重男輕女觀念影響,女孩往往是最先被迫犧牲求學的那一個。
除了學費,身處匱乏的孩子還遇到其他教育困境——因為是家族或村莊第一個中學生、大學生,在校面臨的學習及人際難題,回到家就無人能傾聽和理解。因為親戚大多務農或擺攤為生,又缺乏生涯規劃資源,未來職業選擇漸漸受限。因為身邊同齡朋友早已離開學校,落入酗酒、藥物濫用等惡習,當他們再三邀請,或許有那麼一兩次,自己感到迷惘與疲累,開始考慮是否要跟他們一起喝酒玩樂……。
這些困境就像遊戲裡的魔王,一關一關,卡住馬拉威孩子對未來的想像。
理解與激勵,陪他們勾勒夢想
有鑑於此,畢嘉士不僅提供學雜費、制服、文具等教育支持,更舉辦「權益促進講座」(Motivation Talk),邀請已畢業的獎助學金受益者、以及各行業的專業人士,向中學生分享成長與求學歷程,鼓勵學童——尤其是女孩——跨出家庭背景與性別的限制,勇敢勾勒寬廣的未來。
去年馬拉威全國學校因防疫而關閉,畢嘉士舉辦教育工作坊,除了延續原本權益促進講座的內容,更透過小組討論、短文/新詩現場創作、自學方法分享等活動,協助學生們解決學習和人際遇到的問題,並引導他們探索各種生涯規劃的選擇。
工作坊也透過學長姊自身故事分享,以及跨校獎助學金生的交流,讓孩子們知道:「嘿,你並不孤單,有人面臨和你一樣的困境,也有人理解你、願意陪你一起走過。」
擁抱對未來的想像
歷經全國學校兩度關閉,包括Memory在內的中學應屆畢業生,終於在今年初完成大學入學考試。值得開心的是,教育工作坊提高了學生大考的通過率,從去年63%提升至今年89%!
畢嘉士團隊相信,經濟支持或許是協助貧困孩子上學的第一步,但長期陪伴與引導,才是讓孩子上學路走得穩健的關鍵。因為上學不只是受教育和未來能就業,更是教學生如何在不同環境中理解、思考、表達與行動,使他們擁有更多面對瞬息萬變世界的能力。
當孩子懂得跨越各種挑戰,迎向心中渴望的選擇。貧窮,將再也無法限制他們對未來的想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