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誠,讓助人的路走得更遠
2020/05/25
2019

在非洲馬拉威從事社區計畫,畢嘉士提供的是知識和技能,比不上直接給予金錢讓人有感,但我們相信,長在自己身上的能力是任誰也奪不走的。合作的這些年,雖然當不成聖誕老公公,我們卻和馬拉威人成為真正的朋友。

 

 

Patrick Hara是畢嘉士在馬拉威當地的工作人員,負責Chitatata、Kanyika Club等社區團體培力工作,2015年8月加入畢嘉士團隊,上進的他利用工作之餘,一邊修習社區發展的學士學位,提升自己的專業。

 

周文珍執行長說:「對馬拉威人而言,我們始終是外國人,發展性的工作一定要有當地人的參與,才不會偏離當地原本的生活脈絡與文化脈絡。Patrick扮演的角色相當關鍵,他比台灣人更能有效找出當地真正的需求,幫助團隊不必繞遠路,就能進一步提供相對應的協助。」

 

每個社區團體,Patrick一周至少會去看他們一次。從協助社區團體運作、管理組織、職業訓練、事業管理、微型貸款審核還款都是Patrick的工作。他最大的盼望就是看見一手培力的寡婦媽媽與身心障礙者,有一天能夠自立。

 

畢嘉士在馬拉威的社區計畫從合作的觀點切入,而非援助。因此Patrick與團體的關係更像是夥伴,「陪伴他們,達到他們想要的改變,遇到困難,有個人會願意傾聽,會陪你一起想辦法,那樣的感覺。」周文珍執行長笑著說,像是基金會請老師來教寡婦媽媽調配雞飼料、學習管控成本,Patrick 也會在一旁跟著學,因為他有責任,在寡婦媽媽忘記的時候,重新教媽媽們一遍。「我們希望團體乃至於成員個人的主體性可以獲得展現,給魚吃,不如教釣魚,唯有一技之長,才能帶給馬拉威持續發展的力量。」

 

 

一技之長,長出自己幫助自己的力量

 

在農業為主、勞動技術層次低的馬拉威社會,裁縫是Kettie少數可以做的工作之一。Kettie的丈夫在13年前過世。腳不方便,又沒有一技之長的寡婦Kettie與兩個孩子過著受人接濟、三餐不繼的日子。直到她加入了Kanyika Club,這個由身心障礙者和其家人組成的社區團體,生活終於出現轉機。

 

加入Kanyika Club不久,2010年Kettie被送去一個職訓機構學習縫紉技巧,現在Kettie靠著裁縫技能,賺錢養家,不僅可以每月付房租、買食物衣服,照顧她的家人,甚至開始敢擁有夢想。她說:「我想存錢買一塊地,蓋一間屬於自己的家。」這是13年前Kettie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

 

 

最貧窮國度,有著人間最美麗的良善

 

Patrick熱愛與社區團體成員互動往來,和他們一起討論解決團體遇到的問題。過程中他總是被Kanyika Club身心障礙者成員的韌性所感動。Patrick說:「在馬拉威社會,身心障礙者是被忽視、遭受歧視的一群人,一般人也常以家裡有身心障礙者為恥,障礙者被拘禁在家的新聞也時有所聞。」

 

「但從Kanyika Club成員身上,可以看見他們並非沒有能力,他們需要的是『機會』,以及有尊嚴的環境。就像畢嘉士所做的,提供他們所需的技能訓練,協助他們經濟自立。相對的,他們也可將所學,回饋給自己的家庭及社區。」Patrick說。

 

經過這些年的培力與陪伴,Kanyika Club的成員,有人學會裁縫、有人學會織毛衣、有人學會製作腳踏墊,有人雖無法獨力完成成品,但參與其中讓他們的生命有了出口。去年,為了賺更多錢,成員們鼓起勇氣四處拜訪學校校長,順利接到3筆學校制服的訂單。年終分紅的時候,成員們決定平分所有的獲利。周文珍執行長感動地說:「其實,他們大可以依據每個人付出的時間、產值做獲利分配,這樣也比較公平,但,他們不忍心夥伴受委屈、他們選擇『分享』。」

 

「在自己還有困難的時候,伸出援手。」周文珍執行長說,在世界最貧窮的國度,有著人世間最美麗的人心,馬拉威人幫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。

 

支持>>讓貧窮到此為止【馬拉威團體培力計畫】

next